Latest

【实证翻译】赋权还是约束?新兴的权益代表机制如何影响中国南方的工人集体行动

【实证翻译】赋权还是约束?新兴的权益代表机制如何影响中国南方的工人集体行动

导读 2010年的南海本田罢工激发了一场迅速蔓延的工潮——涨薪500元的诉求在珠三角地区多家本田供应厂商的工人之间传播开来。工人们相互参考组织罢工,推动了全供应链上多家企业的普遍涨薪。工潮期间,官方工会罕见地默许罢工,并在谈判中支持工人的诉求。 2010年之后,广东推动工会改革,开始试点企业内工会选举、确立劳资集体谈判机制(2015年的《广东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》),在各企业工会间推动定期交流。不可否认的是,工会改革与南海本田罢工有着密切的关系。 本文作者对推动工会改革的本田系供应商进行了追踪调查,采访了参与罢工的工人和工会相关干部领导。作者认为,工会改革虽然名义上确立了集体谈判机制,但实际上却扼杀了工人真正自发的凝聚力与集体行动——基层员工不被提名,新规明确规定了工人何时可以提出诉求,也意味着其它时间必须保持沉默。工人们自发提出的诉求也被工会领导以“不理性”的名义驳回。事实上,2010年后的集体谈判再也没有达成当年“野猫式”罢工的涨薪幅度,也没能真正推动深入的工会基层民主改革。 作者认为,广东省工会改革的失败并非个例。西方的集体谈判机制同样会打压工人的自主行动,因为这些集体谈判
tt

实证翻译

【实证翻译】“能动司法”:中国法院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司法瓦解

【实证翻译】“能动司法”:中国法院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司法瓦解

导读 在中国陆续出台《劳动法》和《劳动合同法》等法律后,法院开始成为解决劳资纠纷的重要场所。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是法院在解决劳资纠纷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、发挥怎样的作用。 作者通过对广东东莞地区法院的实地案例研究,揭示了法院在处理劳资纠纷时的复杂角色:一方面,法官基于“司法专业主义”,倾向于依据法律公正裁决,为工人争取合法权益;另一方面,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,法院又必须将“维护社会稳定”作为首要政治责任,积极化解并遏制可能引发“群体事件”的工人集体行动。为平衡这两种目标,法院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实践模式。这包括与地方政府、公安等部门协同合作,将法官派驻到集体抗议现场进行“司法外介入”;以及在正式司法程序中,采取“分化瓦解”的策略,将涉及多人的集体争议案件拆分为单独的个体案件进行处理。这种“集体争议个体化”的策略有效地分散了工人,从而瓦解了他们的集体行动力量。 关键词:劳动仲裁,劳动法庭,集体争议,分化瓦解,珠三角,司法介入 译者:Allen 校对:小凯
tt

数据新闻

中国劳动数据台,发布!

中国劳动数据台,发布!

从城乡移动到产业变迁,从工时过载到性别问题,我们通过数据梳理与可视化探索,呈现中国工人议题的另一种面貌。 你是否好奇,除了微观的一个个工人故事、一场场罢工之外,整体中国的劳动议题情况是怎样的呢?你是否有过疑惑,这些年社会变动这么大,各产业、各领域、各年龄性别的工人们又遭遇了些什么。 这就是我们创建中国劳动数据台的目的,我们整理了分布在劳动统计年鉴、产业调查、人口报告等统计调查中的劳动议题数据,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中的劳动变迁趋势。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数据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,让更多人从劳工的视角了解中国当前的变化。 欢迎浏览、传播! https://dashboard.laodongqushi.com/ 中国劳动数据台从城乡移动到产业变迁,从工时过载到性别问题,我们通过数据梳理与可视化探索,呈现中国工人议题的另一种面貌。
勘探师